(美丽中国行网福建省运营中心采编 文/图:陈洁)武夷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美丽中国行”走进福建武夷山,领略了武夷山别样的风光,一路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串起山水人文的翡翠纽带
251公里生态长卷,一眼阅尽千般秀,蜿蜒如缎的风景道,以翡翠为笔、山水为墨,串联203个行政村的烟火温情、三大生态保护区的原始秘境,以及商周古窑、朱子理学遗址等众多文化明珠。车轮轻转间,草木芬芳与千年文脉扑面而来,每一公里都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惊喜。在这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底蕴触手可及: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的云雾翻涌、九曲溪的翡翠碧波、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的葱茏华盖……沿途设置的观景点如天然画框,将珍稀动植物栖息地、丹霞地貌奇观定格成可抵达的诗意。
文旅创新的灵感走廊
当古老村落遇上现代旅行美学——传统茶寮变身茶旅体验馆,非遗工坊化作沉浸式课堂,房车营地与星空帐篷点缀在竹林溪畔。无论是骑行穿越氧吧,还是乘研学巴士解锁“植物王国”“动物天堂”的奥秘,每一次停留都是独一无二的文旅新体验。
一条路,万千种心动方式
自驾漫游:随停随赏,捕捉峰回路转的惊喜
骑行追风:在负氧离子爆表的绿道感受山风拥抱
文化探秘:从古汉城遗址到茶博园,解码时空密码
生态野趣:观鸟、溯溪、露营,与自然共生共息
打卡提示:春赏云海茶香,夏避酷暑清凉,秋观层林尽染,冬品水墨丹山,四季皆有盛景待君撷取。
起点即风景,出发即遇见
——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等你串起属于自己的山水故事 ——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其以丹霞地貌著称,拥有独特的峰林景观,如三十六名峰等。武夷山著名的九曲溪弯道,九曲溪贯穿其中,形成“九曲十八弯”的奇景。这里自然风光壮美,吸引众多游客,秋季是旅游好时节。此外,武夷山还是岩茶重要产地,像马头岩肉桂等闻名遐迩。马头岩是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因形似马头而得名。其旁有磊石岩,形似五匹奔驰的骏马,故有“五马奔槽”之景,北有三花峰,似三朵盛开巨花,附近还有马鞍岩、铁郎寨、悟源涧等景致,以及磊石庵、凝云观等建筑。
马头岩海拔425米,相对高度83米,是武夷山核心区标志性肉桂产地,所在山场是武夷山正岩茶地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山场,涵盖众多风格各异小山场,如开山坪、桃树窠、猫耳石等。这里土壤含砂砾量多,土层厚且疏松,通气排水佳,夏季日照适中,冬季能挡冷风,谷底有渗水细流,植被良好,形成正岩茶所需土力。独特地貌赋予马头岩肉桂辛锐桂皮香气、醇滑甘润口感,使其成为武夷肉桂重要代表,“马头岩肉桂”(简称“马肉” )在岩茶爱好者中评价颇高。民间有“牛栏坑易走,马头岩难登”说法。此外,马头岩所在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丹霞地貌独特,除自然景观外,秦汉以来寺庙、道观林立,现存石刻450多处,还有朱熹、辛弃疾等名人足迹。
武夷山鬼洞并非洞穴,而是夹藏在倒水坑火焰峰和慧苑坑鹰嘴岩间的一条西北向由低向高的狭长幽邃峡谷,分内鬼洞和外鬼洞,“洞”指“洞天”。峡谷两旁峭壁耸立,谷内潮湿阴翳,遍布青苔和蕨类植物,人迹罕至。无论白天夜晚,气温都比外界低。特殊地势地形使风贯入峡谷时形成回流,发出类似鬼哭狼嚎的呼呼声响,营造出阴森氛围,因而得名“鬼洞”。海拔高约284米,内鬼洞面积3828平方米。还是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中“铁罗汉”与“白鸡冠”的源生地,“铁罗汉”母树在内鬼洞,“白鸡冠”母树在外鬼洞。据记载,还有醉贵妃、关公眉、红鸡冠等众多名丛。现存大量年份经久的老丛茶树,以有性繁殖的菜茶种群为主,是保存最原始、最完整的茶树品种基因库之一,以及茶树品种数量和种类最齐全的名岩名丛保护区之一。目前也种植肉桂、水仙等品种,但产量极少。鬼洞肉桂被称为“鬼肉”,鬼洞铁罗汉被称为“鬼铁”。其岩茶茶汤口感顺滑,岩韵深厚,山场气息独特。“鬼肉”香气优雅、劲道有力,开汤鲜活,滋味饱满鲜爽,留香持久。
内鬼洞有磊石客土盆栽式、平地及傍山茶园,多单株存在;外鬼洞以平地茶园为主,部分单株,部分规范丛植。
武夷山灵山仙观“止止庵”道教洞天的隐秘之地。位于九曲溪一曲溪北、大王峰南麓、水光石后,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传说是皇太姥、张湛及鱼道超、鱼道远的修炼之所。此后,晋代娄师钟、唐人薛邴也在此修道。宋代李陶真、李铁笛、李磨镜相继居此,取名止止庵,“止止”取“止其所止,止观止念”之义。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名士詹琰夫出资重建,延请著名道士白玉蟾住持,迎来鼎盛时期。白玉蟾是道教南宗第五祖,在此著有《止止庵记》 。此后历经明清多次修缮增建,如明景泰中(约1454年)道士王宋端等修复观宇,嘉靖十六年(1537年)李元阳主持增建玉皇阁,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韩士望主持重修。民国30年(1941年)改为墨三(顾祝同表字)图书馆 。20世纪50年代拆毁,后经多次重建,2003 - 2006年在原址上重建山门、易经阁、祖师殿、钟亭等主要建筑。古色古香,按历史资料记载形状设计建造,门坊有对联,如“到此十六洞天方知天外有天当止则止;仰其百千仙道始悟道非可道应行便行”。关圣帝君殿(汉寿亭侯祠 )供奉武财神关圣帝君,纯木结构,小巧复杂,分三进,融合多种建筑风格 ;易经楼(玉皇阁 )采用石木结构,陈列大型天然玉石雕刻作品《永远的武夷山》;白真人祠供奉白玉蟾祖师,构造独特,无墙无壁,祠内雕刻97只小蟾蜍、1只花玉大蟾蜍和白真人玉像,共99个。背靠大王峰,远观玉女峰,前临九曲溪,周边山水风光旖旎。庵内有古树、藤蔓,还有古梅。山崖下有石洞,洞口岩石刻有“天壶止止”。
武夷山弥陀寺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北边,在弥陀岩和佛国岩之间,因后有座岩石形似僧人帽子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僧云松高僧首建。嘉庆元年(1796年),名僧释维德重修并扩建。道光二年(1822年),临济宗三十九世僧释宗楷再度重修,并同时兴建广宁、佛国寺,修缮佛应、清源寺。当时弥陀寺为方圆10里内五座寺庙之首,统管其他四寺,香火兴旺。归善(今广东惠阳)举子魏大名于嘉庆十至十六年在崇安为令期间,多次临寺,极为欣赏并题赠“陀岭青松”大匾赞颂。本邑岚谷佛家女弟子释宗英到此修持,在虎啸岩天成禅寺住持捐资、市佛教协协助及义工帮助下,古寺得以重修。寺庙按旧时原样修建 ,为砖木结构,素墙黛顶。三开相连,一字而列。四片高出屋面的封火墙等高而立,正面的木门、木窗布有图案,颇具古意。寺前有一坪地,再往前是一弯半月池塘,池周围种满茶树。寺的前后及左右古树高耸,修竹婆娑。门额上刻有“陀石永继”四字。周边多为山林,山不高但幽深,从山脚下到寺庙路途约40分钟,沿途是深林和茶园。寺旁有曲折山路通往佛国岩。寺内保存着一块清道光三年(1823年)立的碑石,刻有“临济正宗卅九世重兴弥陀、清源、广宇、佛应、佛国寺”字样。寺内有烧水壶和茶具。
武夷山以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旅行体验,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美丽中国”的独特魅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游客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探索武夷山的无限风光。